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定政办发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6 15:19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定政办发〔2022〕15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定西高新区、定西生态科创城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央及省属驻定各单位:

《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根据《甘肃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定西市“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定西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追赶发展方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积极打造“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国内知名避暑旅游城市”“西部体育创新发展名城”“甘肃文旅康养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强市,努力实现全市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旅游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品牌形象更加凸显,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强劲,文旅融合基础更加扎实,“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全市游客年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力争两项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1.构建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围绕定西独特的史前文化、古迹文化、姓氏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道地经济文化、脱贫攻坚文化,不断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好运营,加快形成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市文体旅游局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培育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宝兰客专、陇海铁路、兰渝铁路为纽带,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景区支撑,培育打造“临洮-渭源-漳县-陇西-通渭-安定”U字形环定西精品旅游线路。(市文体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相关县区政府落实)

3.建设两条文化旅游廊道。挖掘整合洮河沿线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乡村民俗等资源,构建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题的洮河文化旅游廊道。沿渭河流域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李氏文化、康养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产业,整合打造渭河文化旅游廊道。(市文体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4.打造三个主题品牌旅游目的地。以渭河源景区为重要支撑,整合大河溯源、自然风光、生态体验、文化探秘等多元产品体系,建设渭水探源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李家龙宫为中心,加快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建设,发展以姓氏文化、黄土风情体验为主题的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中心,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整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等多元资源,建设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榜罗段)文旅融合示范区为核心吸引体系的华夏儿女红色圣地旅游目的地。(市委宣传部、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通渭、陇西、渭源县政府落实)

5.发展多个特色旅游景区。着力推动以渭河源、贵清山/遮阳山和岷县狼渡草原等为代表的生态体验型景区建设。加快临洮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马家窑彩陶小镇及渭河源、李家龙宫、南屏山等景区建设,打造长城、彩陶、渭水和洮岷花儿之源等寻根探源主题景区。推动以通渭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临洮陇右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长征遗址遗迹类红色教育景区建设。以陇西首阳中医药康养小镇、通渭温泉疗养、临洮平长人家和渭河源度假区为代表,打造一批康养休闲类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建成渭源元古堆村、临洮后地湾村等体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红色教育景区。(市文体旅游局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二)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

6.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进自然文化遗产地、重点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检测评估体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地方文化遗产修复科学检测实验中心,全面提升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水平。(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旅游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7.加强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实施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辛店遗址和灞陵桥文物保护等项目,建成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实施临洮战国秦长城西起首文化展示园、榜罗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唱响“长城之源·陇右屏障”形象品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实施榜罗红色小镇、岷州革命文物保护、河畔阻击战纪念馆等红色旅游项目,打造榜罗“决定红军落脚点”、岷州“中国革命加油站”形象品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8.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实施非遗展览馆、非遗文化传习所等项目,大力扶持岷县巴当舞、陇西云阳板、临洮傩舞等民间舞蹈艺术,抢救保护“花儿”等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推出一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作品。深度开发剪纸、洮砚、彩陶等民间民俗工艺品,提高生产加工技艺,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定西非遗影响力。(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文联、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9.加强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制定完善文化生态资源保护政策,严格执行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相关规划,加强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文化资源高效保护利用,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三)完善智慧旅游体系

10.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化和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手机导览、手机预定和支付为重点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推进限量、预约、错峰常态化。(市科技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大数据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1.提升智慧旅游数字化水平。在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改进服务水平等方面大力创新应用5G与人工智能、高清视频、AR/VR等先进技术,提升智慧文化旅游水平。大力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培育“网络体验+消费”等新模式,推广基于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四)健全品质旅游供给体系

12.建设特色旅游景区。深入挖掘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书画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实施景区创“A”升“A”计划,支持渭河源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至8个,3A级旅游景区10至1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加快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建设。打造安定新莽权衡文化街区和陇西李氏文化街区。(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3.开发优质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25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打造岷州会议旧址红色旅游景区、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等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自驾游目的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积极打造“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和“中国西部大雪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文化、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市委宣传部、市乡村振兴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五)打造研学旅游产品体系

14.打造“旅游+教育”产品体系。依托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围绕“读历史、学文化、进田园、寻根源”,把握青少年旅游特点,推出一批以古迹文化、姓氏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培育打造研学旅游品牌。(市教育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文旅体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5.构建“旅游+农业”产品体系。以现有的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生态园为基础,实施一批高原蔬菜基地等休闲农业示范项目,打造规模化种植观光园。以定西马铃薯大会为平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品牌农业节庆(会)活动。积极研发马铃薯系列、山野菜系列、中药材系列等具有定西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提升形象品质,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6.完善“旅游+体育”产品体系。依托定西独特的地貌和气候,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民俗运动、品牌赛事等体育旅游。依托遮阳山国家攀岩基地等特色体育运动基地,培育打造滑雪、攀岩、自行车比赛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资源,承办或组织全国性体育赛事观摩和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借助承办省十六运会机遇,构建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市文体旅游局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六)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

17.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开展市内旅游。落实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优惠政策,举办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系列旅游惠民消费体验活动。全面发行定西文旅惠民卡,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与景区联合开展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人行定西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8.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建设新型文体商旅综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打造老字号特色街区,支持老字号企业入驻商业街区、旅游景区,提升旅游购物和餐饮品质。建设集合文创店、小剧场、影院、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培训场所等多业态的旅游消费集聚区。(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19.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健全重点旅游区域和景区集散体系,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化、无障碍化和高质量发展。(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0.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围绕公共交通体系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打造全市旅游产品“移动展览馆和销售厅”。培养全市文旅行业网红大V,鼓励网红大V直播带货。落实“引客入定”政策,开展“定西人游定西”系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旅游市场消费。(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市文旅体发展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七)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21.提升旅游市场综合执法能力。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综合执法重心向基层下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队伍,落实执法装备和加强经费保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旅游领域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市文体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落实)

2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导游、民宿管家、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开发地方特色美食,发展夜间旅游和假日经济。大力推进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示范单位创建。(市文体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国有文化旅游企业为龙头,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鼓励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主体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市文体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体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4.强化旅游安全管理。督促各市场主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体系完备,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旅游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安全监管。加强重大疫情、突发灾情、设施停运、恶劣气候等特殊情况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市文体旅游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5.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依法依规公布旅游业失信名单,强化失信惩戒。将守信情况纳入旅游行业评定和项目招投标条件,树立一批诚信典型。(市文体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6.推动文明旅游。依法依规处置各类旅游不文明事件,对情节严重的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旅游氛围,引导游客文明出行。积极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八)推动节会赛事融合发展

27.打造品牌节会赛事。持续放大特色文旅节会效应,力争将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将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打造成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知名节会。大力培育渭河源露营大会、花儿原上乡村马拉松、长城之源山地自行车联赛等具有定西地域特色的赛事,推动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28.加强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重大节会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关中、兰西、成渝等城市群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东西部协作,积极开展青岛、福州万人游定西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大旅游发展格局。各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市、县区文体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责任,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强化政策保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落实资金、用地、人才、投资等支持政策,加大对重大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合力支持旅游业发展。要及时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和扶持政策,切实为旅行社、酒店、主题公园、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旅游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建立财政、基金、银行和社会等多元投入的旅游投融资机制,强化融资服务保障。

(三)加强评估考核。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具体举措和工作任务。市文体旅游局要加强对本实施方案的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pdf版: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pdf

政策解读:《定西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责任编辑:马洁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