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县区信息公开 > 市卫生健康委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发布时间:2020-07-03 16:33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紧紧围绕“一轴两翼”(以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主轴,以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改革为两翼)的思路,不断转变作风创新方法、优化服务全面完成了“十大任务,38项工作”

(一)攻坚克难,精准做实健康扶贫。一是推行“健康扶贫123”工作模式。全年共落实大病集中救治28790人(救治率99.8%),慢病签约服务救治83268人(救治率99.4%),重病兜底保障救治率99.8%。二是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情况调查。全国健康动态扶贫系统中共收录全市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9.62万户36.46万人,因病致贫返贫2.7万户10.59万人,因病致贫返贫率27.94%。三是开展“组团式”健康扶贫。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定西市两个深度贫困县医疗人才“组团式”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市医院与渭源县医院、通渭县医院,兰州市二院与岷县县医院均签订了对口帮扶责任书,各受援医院加挂了分院牌子并开展帮扶工作。四是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10名管理人员赴福州市考察学习,选派100名医务人员赴福州市进修学习。福州市为我市3个医疗机构捐赠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资金180万元,免费为我市11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减免费用80万元),40名福州专家来我市开展3-6个月的医疗帮扶,先后2个医疗团来我市开展巡诊。五是开展“一人一策”健康帮扶。抽调市县乡村四级专业技术人员4783名组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全市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50.22万脱贫不脱政策人群开展“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工作。全市99.79%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9%的脱贫未脱政策贫困人口和地方病患病人群均享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标要求95%);实施送医上门40.99万人次,送人就医3107人次。六是全面强化健康扶贫宣传。集中展播“一人一策”健康帮扶主题片47期,门户网站开办“卫生计生精准扶贫”专栏,播发健康扶贫稿件、微发稿件2130余条,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健康扶贫”发稿量达610余条。

(二)以医带药,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初步形成合作办院方案。二是积极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诊疗区(中医馆)建设项目。三是有效落实中医药优惠政策。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针灸、刮痧、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和使用地产中药材所发生的合规费用,实行全额报销。各县区全部落实中药饮片加成销售政策。四是深入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开展了第二批定西市名中医评选活动,评选22名市级名中医。评审确定了14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完成了二级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确定4家民营中医医院按二级乙等管理。五是全面推进中医事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定西市中医事业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4人,培养骨干人才359人,培训适用人才5644人。六是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建成陇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以通渭温泉疗养中心为依托建设中医药康养基地,在所有中医医院及政府接待型宾馆积极推广药膳服务。七是努力推动中医药交流与传承。牵头制定了“药博会”定西市合作部工作方案,成功举办了“飞天论坛”;举办了全市大健康产业招商推介会、首届“定西渭水文化中医康养节”;召开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编了《定西中医药》期刊和《中医康养服务手册》。

(三)求真务实,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合理确定分级诊疗病种。落实医疗机构分级分工职能,组织专家评估确定了2018年分级诊疗病种市级218(49+169)种、县级327(118-189)种,评估确定了2019年分级诊疗病种。确定分级诊疗病种临床路径,逐步提高入径率和出院患者路径管理率。全市分级诊疗17.17万人次,分级诊疗总费用4.4亿元,报销3.66亿元。二是严格执行双向转诊制度。“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科学合理就医新秩序基本形成。全市各医疗机构上转患者2.2万人次,下转患者1842人次,转外就医率11.36%。

(四)管服并重,强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一是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落实了药品采购“两票制”,对血管介入等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全部实行网上阳光采购。全面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除外),让利群众7911万元。全市共遴选药品配送企业113家,采购药品总金额6.77亿元(基本药物3.08亿元、非基本药物3.69亿元)。二是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成11家市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质量考核。对落实管理制度不到位、诊疗行为不规范、医疗服务投诉多的12家医疗机构记不良积分32分,对52名医务人员记不良积分53分。三是积极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市医院、渭源县医院和临洮县医院完成了胸痛中心建设并通过了国家认证,渭源县医院远程心电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岷县县医院拓展了外科快速康复新业务。四是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全市19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药占比29.59%,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比例22.95%,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7.16%,不合规费用控制在1.78%,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控制在14.27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1.21%。五是推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与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定西市人民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定西市人民医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定西市人民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并进行了考核。六是认真落实医疗机构“千分制”考核。制定了《定西市人民医院2018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督促各公立医院制定了医院章程,优化了薪酬结构。

(五)突出抓手,深化创新支付方式改革。一是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保障标准。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255.34万人(参保率98.27%),筹资标准提高到670元,筹资总额达24亿元。二是不断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市级统筹,分级管理”模式,在遵循“全面预算、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下,采取门诊按人头、住院按病种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对医保基金进行统筹安排和预算规划,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巩固和提高门诊、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三是严格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各定点医疗机构当年基金的使用总额,分别设立门诊统筹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对医保基金实行“预付+考核”的拨付办法,按季预拨,次月结算,年底决算。全年完成195个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四是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从4月份开始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6月底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一站式”即时结报。

(六)强基固本,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实行预算管理,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上岗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新一轮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竞聘上岗。二是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全市分配定单定向村医4人,招聘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村医12人。各县区解决了离岗村医养老待遇,除漳县外6县区落实了在岗村医养老政策。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各类卫生人员4214人,为通渭、渭源、岷县三个深度贫困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特岗全科医生24名,选派支农队员115名。三是积极开展“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按照“补短板,强基层”要求,实施“一院一策”计划,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四是不断强化贫困村卫生室硬件建设。积极落实省政府实事,完成2016年健康一体机设备配置情况摸底调查,为557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

(七)实现互通,做亮做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是基本建成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完成平台标准规范、安全防护两大体系建设,与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HIS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与“健康甘肃”便民APP实现对接。二是稳妥保障卫生计生信息安全。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安全成效综合评估、全民健康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了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动态管理全市健康扶贫信息。扎实开展2018年国家健康扶贫动态信息系统全市建档立卡户(含脱贫和未脱贫)健康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四是推进卫生统计数据精细化管理。督促全市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填报统计直报系统各项报表,充分发挥了精准统计数据在服务监督、日常管理、评价评估、医保运行和便民服务中的作用。

(八)打造品牌,用活用好“4+1”团队工作模式。一是促进基层计生队伍转型升级。各级计生队伍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和政策宣传。全市生育登记2.38万人,常住人口自增率7.38‰,发放各类扶助资金1.5万人1810.45万元。二是发挥“4+1”团队作用。以1953个“4+1”签约团队为基础,按照“签约一人、履约一人”的原则,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公卫服务和健康促进等工作。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5.75/10万、4.03‰、3.06‰,老高糖健康规范管理率分别为59.04%、67.71%、71.02%;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0%以上。

(九)凸显优势,强化提升“一体化”发展能力。一是打造“一体化”服务品牌。按照“组成联盟、上下互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要求,做实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工作,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对下级医院的帮扶、指导,实现医生下沉、技术下沉、患者下沉,让群众就近享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推动医联体建设。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与省内外医院联系,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医疗、远程培训。全市共建立专科联盟141个,技术联盟22个,医共体7个,18家县级医疗机构与省内外21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诊疗系统。

(十)紧扣市情,切实发挥医改办统一协调作用。一是加强医改办工作力量。在第三次医改领导小组会议上,督促市编办、各县区解决医改办编制问题,确保医改办专职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市、县医改办编制14个,配备专职人员16人。二是履行医改办职责。全面落实医改办“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综合监管、督查考核”职责,积极用足用好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发挥医改办统一协调和推动工作的作用。年内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议4次,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13份,下发督查工作通报23份,工作督办函14份。三是督促医改政策全面落实。以随机抽查、督查、检查、通报等方式,督促重点医改工作落地落实,完成定点医疗机构评估、医保资金总额预付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六统一”管理。建立深化医改督查评估专家库,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2018年,国家及外省市来我市考察学习医改、公立医院改革、支付方式改革、健康扶贫、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及中医药等工作15批次;在省级以上会议经验交流8次;被《中国网》、《健康报》、《中国人口报》、《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采访报道464次(省级以上162次,市级302次);《定西市推进医养结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建议》专报被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信息采用,国务院领导已作批示;额外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共计651.3万元;承办省级以上会议(活动)13次;全系统共获地厅级以上奖励136项(省部级15项,地厅级121项),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渭源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临洮县作为全省唯一县被省医改办推荐为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表彰激励县。




责任编辑:宋亚萍
分享到: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